Decoration
泌尿科

泌尿科

查看介紹內容和所屬醫療陣容、診療時間表等訊息。

查看所有科別

醫療衛教

醫療衛教

Mar 01, 2024

診斷攝護腺癌之新工具: 核磁共振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

攝護腺癌
    國人攝護腺(前列腺)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2021年攝護腺癌為男性好發癌症的第五位,且死亡率從原本的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六名上升至第五名。攝護腺癌除非已經轉移,絕大多數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主要依賴肛門指診及檢測血液中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指數為早期發現及篩檢之重要方法。PSA數值高於正常值
並不一定代表罹患攝護腺癌,需進一步藉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Transrectal prostate biopsy)檢查才能確認診斷。
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
    傳統的切片方式主要採經肛門直腸超音波引導,從直腸對攝護腺做平均12針以上的隨機切片,其癌症檢出率約在四至六成之間,主要是因為有些攝護腺癌無法以超音波來識別腫瘤,另外又有約兩成的攝護腺癌長在攝護腺的前葉部分,這在傳統經直腸切片的方式是很困難採撿到的。文獻指出,傳統攝護腺切片可能會遺漏將近四成臨床上顯著的攝護腺癌。
核磁共振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
    現今,多參數核磁共振掃描(mpMRI)在攝護腺癌的診斷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其攝護腺成像報告和數據評分系統(PI-RADS)分數越高,則有越高的機率診斷出具臨床意義的攝護腺癌。根據歐洲泌尿科學會(EAU)的指引,無論先前有無接受過傳統經直腸切片且呈現陰性者,所有臨床上懷疑攝護腺癌的病患均建議在進行切片之前接受多參數核磁共振掃描評估。文獻也證實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比傳統隨機切片可提升癌症檢出率,且大大減少了臨床上無意義的攝護腺癌的數量以及反覆切片的次數。隨著科技的進步,將核磁共振懷疑之病灶與經直腸超音波影像整合,藉由3D影像融合技術,讓醫師在每一次下針前,皆可以即時且仔細的顯示攝護腺病灶的位置與切片針相對狀態,可以達到更精準的穿刺切片,提升攝護腺癌診斷的正確性,嘉惠病患!
適合族群
    此項技術目前健保並未列入給付範疇,如尚未確切診斷出攝護腺癌病患需要先自費接受磁振造影檢查,以下為建議使用此技術切片之族群:

  1. 懷疑攝護腺癌,準備接受第一次切片檢查,但不考慮接受傳統切片之病患。
  2. 已接受過傳統切片未檢出癌症,但PSA指數仍持續升高,須再次接受切片之強烈懷疑罹患攝護腺癌之病患。
  3. 已經做過自費磁振造影檢查,顯示有疑似病灶但位置不易以傳統切片檢測之病患。
  4. 低風險性攝護腺癌之病患,接受積極追蹤監控,追蹤過程中PSA指數上升或病灶Pi-RADS分數改變,懷疑攝護腺癌風險度提高者。

img147.jpg (46 KB)

▲圖片出處: https://www.uclahealth.org/departments/surgery/casit/research-innovation/ultrasound-mri-fusion-targeted-diagnosis-prostate-cancer

治療團隊介紹
如有任何治療問題,歡迎至本院泌尿科門診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