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防癌
撰文者: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 廖子堯醫師
近年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民眾對於癌症預防的自覺及需求亦增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12年發布最新的癌症十大死因,近10年的前三大癌症死因依次為肺癌、肝癌、大腸癌,唯肺癌於111年的發生率近15年首次超越大腸癌成為首位(如圖一),且三分之二新診斷肺癌患者與吸菸無關,推測可能與環境或職業暴露相關性較高;故自食衣住行各種活動中實踐防癌的預防措施,將有助於大幅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飲食一直是民眾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充足且均衡的飲食讓人體成長、維持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但與此同時,不良的飲食亦可能導致「病從口入」。飲食的最重要原則是「原型食物優先」,減少食用各式加工食品,因各種食品添加物雖可增加食物的外觀、口感、風味或營養成份,但同時亦有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可知的損傷,如作為代糖的阿斯巴甜 (aspartame)在上市30年後才發現可能有導致肝癌的風險,目前被國際癌症研究署 (international agency on cancer research, IARC)列為2B致癌物。另外食材以有機新鮮可溯源為原則,減少在保存中遭受各種汙染或變質的風險,如112年10月時某大買場的進口乾酪被驗出殘存的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若已發現部份發霉或過期的食物請直接丟棄,無切除發霉的部份後食用,因為肉眼無法洞察所有的菌絲,黃麴毒素 (aflatoxin)已確認是造成肝癌的一級致癌物。在烹飪方式上,蒸煮較佳,可減少煎烤炒炸;煎烤炒炸可使食物增加酥脆焦香的風味,但會增加產生多環芳香烴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的風險,多環芳香烴中的苯芘(benzo[a]pyrene)為一級致癌物,可能會增加肺癌的風險。水是身體組成的重要成分,白開水亦是最好的飲料,目前來說逆滲透水(reverse osmosis)是最純淨的水,也能大幅降低自來水中所含的各種汙染物,如可能致癌的三鹵甲烷(trihalomethanes, THM)。另外,陶瓷、玻璃、不鏽鋼是較好的鍋具、餐具及器皿選擇,避免攝入過多的塑化劑,或是鍋具不沾塗層及免洗餐具防油塗層中的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穿著衣物可禦寒並增進美觀,衣物的選擇上以天然纖維為佳,且應慎選經認證的廠商,避免染劑的殘留。偶氮染料(azo dye)用於各種織物的染色,部份可能導致泌尿路上皮癌的偶氮染料,目前已被環境保護部禁用。清洗衣物時,應注意沖洗的過程,避免殘留洗劑、漂白劑或柔軟精,其成分雖不一定會致癌,但可能導致產生紅疹或搔癢等過敏性或刺激性皮膚炎。部份羊毛紡織衣物或高級衣物須採乾洗,乾洗劑中含有第二級致癌物四氯乙烯 (tetrachloroethene),雖沒有充足人類流行病學致癌資料,但建議乾洗衣物在穿著或放置於衣櫥內前,應有充足的曝氣時間,以降低殘留的四氯乙烯濃度。在112年12月,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將戶外衣物防水透氣膜中含有的全氟辛烷磺酸 (perfluorooctanesulfonic acid, PFOS)列為2B致癌物,雖無明確的人類流行病學證據,但建議可考慮日後有必要時才購買或使用防水衣物。
在居住安全及防癌措施上,應避免使用甲醛含量高的建材。甲醛已經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認定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 NPC)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anemia, AML)的一級致癌物。在建築規劃時,適當的通風和採光,可減少甲醛或其他空氣污染物質如多環芳香烴或PM2.5等有毒物質的蓄積。目前油漆作業已極少使用一級致癌物如苯或鉻酸鉛(俗稱鉻黃,學名lead chromate,分子式PbCrO₄),但仍可能有導致肝功能或神經功能障礙的其他有機溶劑或重金屬等物質。在居家清潔方面,定時清洗床單布簾,減少塵蹣等過敏原,可減少氣喘或搔癢等症狀。若需使用去霉劑或殺蟲劑,雖與癌症不一定相關,但仍須保持場所通風,避免造成神經毒性或呼吸道刺激。外出時,建議做好充足的防曬措施,紫外線(ultraviolet radiation, UV)是皮膚癌的一級致癌物,中午12:30-13:30陽光最強的時段建議不要直接暴露於直射的陽光下。
在移動及交通方面,隨著各式交通工具的普及,各種可能具致癌風險的暴露亦上升。建議勿於密閉室內長時間發動引擎,並定期保養車輛以減少不完全燃燒。目前柴油引擎廢氣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汽油引擎廢氣則為2B致癌物,故建議不要在交通尖峰時間運動或長時間處於高排放量區域。另外,目前高空飛行的致癌性尚未被證實,雖有飛行員罹癌率上升的相關報導,但相關證據尚未充足,請民眾不需過分擔心。
綜觀前述的致癌暴露分析,其實我們只要秉持食衣住行防癌的原則,可避免生活中許多可能致癌的因素。期望藉由本文回顧實證醫學的各式資訊,讓民眾不需恐慌,有效改善可能增加罹癌風險的生活方式,達致「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四全照護,全方位增進國民健康。
![]() |
圖一、民國111年肺癌首次成為最高發生率之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