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
撰文 兒科部/ 王錦莉 醫師
這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貧血,好發年齡為七、八個月大後到二歲左右和青少年,但是兒童時期任何年齡,都有機會發生,甚至到成年或是老年人,也可能因為飲食不均衡出現貧血的現象。一、二歲的幼兒,將從主食牛奶,慢慢添加副食品,以達到所需求的營養。由於副食品的接受度不高,加上牛奶量攝取不足,造成鐵質的攝取量不足,因而造成貧血現象。而青春期的大朋友,則是因為長期偏食造成營養不均衡,而導致缺鐵性貧血。臨床上,常見到家長發現小朋友體重增長不好、氣色差且活動力欠佳,到小兒血液科門診求治後,經過檢驗,才得以確立小朋友罹患缺鐵性貧血。青春期的大小孩,則可能是因為容易頭暈、爬樓梯會呼吸喘,心跳過快、甚至發生昏厥現象,送到醫院後,才發現病患罹患嚴重缺鐵性貧血。
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中鐵質攝取不足造成的,少部分則是因為腸胃吸收功能不佳造成的。診斷部分,可以藉由抽血檢驗血液中的鐵的濃度偏低,得以確定診斷,但是仍須排除其他可能病因,譬如腸胃道慢性出血或惡性疾病。治療方面,以補充口服鐵劑合併維生素C為主要治療模式,少部分病童嚴重貧血時,也可以使用針劑型鐵劑,以靜脈注射方式補充,等貧血改善血色素回升後,再改為口服鐵劑。一般來說,血紅素數值小於每百毫升八公克(8 gm/dl),則建議補充鐵劑治療,大部份不需要輸血治療,除非合併其他影響生命威脅的現象。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期間大約三到六個月,但須合併飲食習慣的改變。建議平常多攝取鐵質含量高的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豬肝、蛋黃及紅肉等,並且用餐後進食少量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則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