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ration
癌症中心

癌症中心

查看介紹內容和所屬醫療陣容、診療時間表等訊息。

查看所有科別

醫療衛教

醫療衛教

Jun 01, 2021

癌症精準醫療

撰文者: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 廖子堯醫師

什麼是癌症精準醫療?

傳統癌症診療建立於病患的病史及相關檢查(如抽血、超音波、內視鏡、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掃描及切片檢查等),在確立癌別及分期後,醫師依據臨床經驗及相關臨床試驗的結果,給予相對應的治療。因此,傳統癌症診療對於同一癌別及分期的病患,其治療的方式和用藥是相同或相近的。

但近年來,隨著癌症精準醫療理念的發展及推廣,除了傳統的診療方式外,會增加進一步的生物醫學檢測(如組織染色、基因檢測、標靶藥物使用等)。使癌症治療更加精準有效,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癌症精準醫療如何幫助癌症病患?

台灣男女十大死因近十年來均以癌症為首,而癌症發生率的前三名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若能找到該種癌症特有的精準醫療用藥標的,就有可能增加藥物的反應率(response rate)及降低藥物副作用。在此以台灣地區發生率最高的三種癌症為例,顯現精準醫療對癌症病患的助益:

大腸癌

近十年大腸癌的發生率均居癌症首位。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建議在接受治療前,應檢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KRASNRASBRAF等基因,可預測標靶藥物療效。透過基因檢測,EGFR有突變,但KRASNRAS 基因沒有突變的病患,可第一線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臨床上已證實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可有效控制腫瘤生長和延長病存活時間(overall survival),衛福部及健保署亦已核准晚期大腸直腸癌使用標靶藥物。

肺癌

台灣地區約有近七成的肺癌病患為肺腺癌(adenocarcinoma),而肺腺癌已被證實有許多驅動基因(driver gene)的突變,如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BRAFCMETNTRKROS1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較多。若肺腺癌病患能接受組織免疫染色或基因檢測,可能有更多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更有效、副作用也更低的標靶藥物可供選擇。甚至在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失效後,仍可以經由基因檢測確認有無次發性的突變,進而選擇相對應的後線標靶藥物,有效控制腫瘤的生長。

乳癌

乳癌是許多女性病患的夢靨,但乳癌隨其分型及基因型不同,其預後(prognosis)及治療方式亦各有差異。乳癌病理切片需接受染色檢驗,確認其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ER)、黃體素受體(progesterone, PR)Her-2基因表現程度;並依此決定病患接受賀爾蒙藥物、賀癌平(商品名Herceptin,學名bevacizumab)或化學治療。而罹患乳癌的女性中,約有5%-10%的病患帶有BRCA基因的突變。會大幅增加罹患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目前健保亦已給付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PARP 抑制劑,對於該族群病患為一大福音。

1.jpg (37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