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ration
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

查看介紹內容和所屬醫療陣容、診療時間表等訊息。

查看所有科別

醫療衛教

醫療衛教

Jun 27, 2025

長期血便或腹瀉,不要忘了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撰文 消化內科/張智翔 主任

 

隨著國人生活水準的提升,以及飲食與作息習慣的西化,許多疾病的盛行率有顯著的變化。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女性乳癌、男性大腸癌等癌症的發生率皆有所增加。

在腸胃科中,腹瀉是患者常見的求診原因。急性腹瀉多半由飲食不慎或病毒、細菌感染造成,透過適當的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大多數病人能在一周內改善症狀。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腸道腫瘤(如息肉、大腸癌)診斷較為容易,內視鏡技術的進步也讓早期治療更加有效,降低後期癌症發生的機率。此外,都市生活的緊張步調可能引發腸躁症,許多患者在腸胃科治療後可恢復正常作息,甚至部分病人因症狀輕微而選擇觀察。

然而,若患者長期腹瀉且糞便混有血液或黏液,並伴隨夜間腹瀉、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就不能忽略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一種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導致腸道發炎的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大腸炎(UC)與克隆氏疾病(CD)。(表一)

潰瘍性大腸炎通常發病於15-30歲及50-70歲,病變主要影響大腸與直腸,且發炎呈連續性,通常從直腸開始向上擴展,導致腸道黏膜受損。患者可能出現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營養吸收與日常生活。由於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腸道組織,引起長期炎症。長期發炎可能導致腸胃道出血或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需要透過藥物治療、飲食調整來控制病情。

克隆氏疾病的發病年齡較潰瘍性大腸炎略早,約15-35歲。這種病症可能影響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從口腔到肛門皆可能受損。發炎的特點是跳躍性,即健康與病變組織交錯存在,且腸道深層組織可能受影響,導致腸壁變厚、形成瘻管或腸梗塞。患者通常會出現持續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疲倦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控制發炎、手術切除病變部位、營養支持等,以維持患者的健康狀況。

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通常需要臨床症狀評估、排除感染、內視鏡檢查、病理切片及影像檢查等綜合判斷。有些患者即使完成所有檢查,診斷仍可能較具挑戰性。

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方式會依病情嚴重程度調整:

- 抗發炎藥物(如胺基水楊酸類)能減輕腸道發炎,適用於輕度患者。

- 類固醇可迅速控制急性發炎,須謹慎使用以避免副作用。

- 免疫調節劑適用於反覆發作或較難控制的病患,幫助調節免疫系統。

- 生物製劑可針對特定免疫途徑進行調控,適用於中重度病人,如infliximabRemicade®)、adalimumabHumira®)、vedolizumabEntyvio®)等。

- 小分子免疫抑制劑如**upadacitinibRinvoq®)在近年通過使用,效果良好,但須經醫師評估及申請健保給付。

- 若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如腸梗阻、瘻管),可能需透過手術切除病變腸段來改善生活品質。

此外,患者應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避免高油、高糖、辛辣食物,維持良好營養攝取,並定期回診以確保治療效果。

        若是您有上述長期腹瀉及血便的問題,請不要忽略這些症狀,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會樂意協助您。

表一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種類及簡介

潰瘍性大腸炎(UC

克隆氏疾病(CD

影響範圍

主要影響大腸與直腸

可影響消化道任何部位(從口腔到肛門)

發炎特徵

連續性發炎,從直腸開始向上擴展

跳躍性發炎,健康與病變組織交錯存在

病變深度

主要影響腸道黏膜層

可影響腸道全層,可能導致腸壁增厚

常見症狀

腹瀉、血便、腹痛、體重減輕

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疲倦,可能有瘻管或腸梗塞

併發症

腸胃道出血、大腸癌風險增加

腸梗塞、瘻管、腹腔感染

治療方式

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嚴重時可能需手術

藥物治療、營養支持、手術,手術機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