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ration
心臟內科

心臟內科

查看介紹內容和所屬醫療陣容、診療時間表等訊息。

查看所有科別

醫療衛教

醫療衛教

Jan 24, 2025

冰冷、發麻、越走越痛──我的腳「中風」了嗎?

 撰文 心臟內科/廖子崴醫師

以前可以走一小時的路,現在走半小時就腳麻腳痛需要休息;以為是暫時性的疲勞或血液循環不良,但遲遲沒有改善?小心這些症狀可能是更嚴重的健康警訊。

俗稱的「腦中風」指的是腦部的血管發生狹窄、阻塞,進一步造成腦部的損傷;而這樣的情形發生在腿腳的血管時,就是我們俗稱的「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這種疾病可能造成下肢的損傷、壞死,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的話更可能帶來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的風險。

什麼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隨著年紀增長、慢性疾病、基因家族史等因素,脂肪及膽固醇可能沉澱堆積在我們的血管壁,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當斑塊大到造成血管狹窄或阻塞,會進一步影響周邊組織的血流,腳沒有獲得足夠的氧氣和養份,就會進一步造成腿腳的疼痛及損傷。

症狀與警訊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也就是在行走時感到小腿或大腿肌肉疼痛或痙攣,休息後症狀緩解。然而,疾病進展後,疼痛可能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甚至出現以下症狀:

-  冰冷感:下肢或足部溫度降低,常常感覺比其他部位冷。

-  麻木或刺痛:長期血液供應不足可能導致神經功能受損。

-  皮膚變化:足部皮膚蒼白、發青、嚴重的甚至發黑。

-  足部傷口:潰瘍、潰爛,長期傷口難以癒合。

-  脈搏減弱:足背或足踝的脈搏變弱或消失。

-  走路時疼痛加劇:活動時肌肉需氧量增加,但因血流不足而引發劇烈疼痛。

誰是高危險群?

- 洗腎或慢性腎臟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

- 吸菸者

- 血壓與高血脂患者

- 老年人

- 肥胖

- 心血管疾病患者

- 家族病史

檢查與診斷

如果懷疑自己有周邊動脈疾病,應盡早就醫。醫師會安排相關檢查以進一步評估:

  1. 踝肱指數檢測(ABI:測量踝部與上臂的血壓比值,評估下肢血流情況。
  2. 超音波檢查:以超音波探頭觀察血管內血流是否受阻。
  3. 電腦斷層 / 核磁共振 / 血管造影:檢查血管阻塞的部位和嚴重程度。

評估與治療

對於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治療方向著重在改善生活品質,並且預防進展成「重度」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治療方式也以非侵入性的治療為主:

  1. 生活方式改變:戒菸、三高控制、體重控制、規律適當運動、足部清潔保暖。
  2. 藥物治療:穩定斑塊、減少血栓風險、改善症狀等等。

對於症狀較嚴重的患者,治療方向著重在避免大範圍壞死造成的死亡、減少截肢的機率、改善傷口的癒合:

  1. 非手術性介入治療:以導管的方式進行氣球擴張、支架置放、血栓溶解等等。
  2. 手術介入治療:繞道手術接血管。更嚴重需考慮節肢。

別忽視腳的求救信號

當腳部出現冰冷、麻木或疼痛的症狀時,請勿輕忽或自行購買止痛藥物。早期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多可透過非侵入性的治療獲得改善,但若延誤治療時機,可能使疾病嚴重度惡化,並增加嚴重感染、甚至截肢死亡的風險。

若您或家人有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儘早就醫,以尋求專業醫療諮詢。

心內-1.jpg (86 KB) 心內-2.jpg (81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