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病歷介紹
緣起
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數位化的時代,舉凡日常生活所及的一切無不與資訊化數位化發生連結,醫療產業也不例外,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近年來配合時代潮流的改變與需要,積極的大力推動醫療作業的電子化,並鼓勵國內各級醫院朝向推動實施電子病歷及互通,強化醫療院所內部醫療作業資訊化及病歷電子化,透過資訊科技應用,打破資源、地域、時空限制,加速病人診療決策,提昇醫療服務品質,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以邁向互通之電子病歷階段,促進院際間醫療資訊之整合。
什麼是電子病歷?
所謂的電子病歷,顧名思義即是以數位化的紀錄方式將病人就醫時的相關治療與健康資訊內容製作成電子化的病歷紀錄保存,用以取代原有的紙本病歷紀錄的方式。 傳統的紙本病歷除了是記載病人病程狀況的紀錄外,醫療人員在製作完成紙本病歷之後,都需親自簽章以示負責後即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而在電子病歷的時代,病歷已經數位化了,無法像傳統的方式簽名蓋章,取而代
之的是以電子簽章的方式進行簽署,醫療人員必須在完成電子病歷後以電子簽章的方式註明該份電子病歷的作者,並且經過資訊數位加密的處理,以避免其他人員的篡改。目前最常使用的簽章工具是醫事人員的IC卡,數位化的病歷在醫事人員以IC卡簽章後,該份文件便成了電子病歷。 國內在電子簽章法通過了之後,衛生福利部便開始大力推行各醫院採用電子病歷。本院一向積極配合政府政策之推行,在九十九年四月,向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報備核准開始施行醫學影像及報告的電子病歷後,本院便積極拓展電子病歷的施行項目,期望能早日達到成為完全電子病歷化醫院的目標。
電子病歷的好處及優勢
在病歷紀錄電子化以及全面實施電子病歷以後,病人在不同醫院間看診,病人的相關就醫資料在病人的同意之下,可以直接透過院際之間經由衛生署的電子病歷交換中心互相傳遞已進行過之相關檢查與就醫的病歷紀錄,不但方便民眾的就醫避免重複進行相同的檢查,同時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傳統的紙本病歷一次僅能由一位醫事人員取用查閱,在現今強調醫療團隊運作的治療模式下是十分不便的,然而在電子病歷實施之後只要是符合規定的相關醫療人員均可立即透過電腦設備同步取得病人之相關資訊,大大提高了病人接受醫療照護的效率;此外,由於病歷的電子化使得病歷紀錄的內容更加的清楚而易於辨識,降低了傳統紙本紀錄因不同人員字跡潦草不易辨識困難,進而減少了發生錯誤的機率,對病人就醫安全的角度上提供了更好的保障。電子病歷的實施在法律上有嚴謹的要求與規範,對於內容的變更、複製與查閱等等的動作都需留下系統上的紀錄,大大的提高了病患就醫隱私的確保;同時藉由電子載體的儲存可使病歷資料較傳統紙本病歷更容易保存也保存得更長久,相對的減少了原本紙本病歷儲存所需的空間佔用與成本的耗費,醫院在實施電子病歷後亦可以不再列印紙本病歷儲存,不論是就環保或是節能減碳的角度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做法與方向。
醫師與民眾所能感受到的便利性
1.從病人角度而言:可減少病人因就醫時需等候傳統病歷調閱及傳送的時間,加速病人的就診流程並縮短等候就醫的時間;而醫師在經由醫療資訊系統的整合下,可以更方便且迅速的掌握病人的完整病歷資料,也更能快速而正確的診斷病人。
2.從醫院角度而言:經由病歷資料資訊化的建置投入可相對減少人力的耗用,使人力資源能更有效率的應用,同時亦可減少因實體紙本病歷佔用耗費寶貴的空間資源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