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ration
復健醫學部

復健醫學部

查看所有科別

特色醫療

特色醫療

Oct 15, 2024

物理治療

   回選單  

骨科物理治療

利用非侵入性的物理因子進行的相關預防、評估、 鑑別或治療的專業,其物理因子像是聲音(超音波)、光(紅外線、紫外 線)、水(水療)、電(電療)、冷(冰敷)、 熱(熱敷)、力(關節鬆動術、按 摩)、運動(拉筋暖身、收操、治療性運動)等,來提升個案生活品質;服務對象包含:退化性關節炎、脊椎退化、坐骨神經疼痛、神經損傷、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癌症術後、骨折……等,促使病患回復到原本日常生活功能。


神經物理治療

回選單

神經物理治療之服務對象包含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周邊神經系統損傷,高齡老化失能,重症術後臥床衰弱的患者,提供急性住院病人與慢性病人門診的物理治療。例如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及小兒麻痺,前庭系統問題、腫瘤、小腦病變、帕金森氏症等類型。針對病人量身規劃復健治療計畫,訂定長、短程治療目標,並提供家屬衞教資訊。組內設有各種治療儀器,包含Biodex平衡訓練儀,互動式體感遊戲區,肌力訓練機,跑步機等設備,並可提供機器人輔助的步行訓練,特殊需求患者與一對一的治療模式。促進患者恢復健康體能,回歸正常日常生活。

小兒物理治療

回選單

主要針對嬰幼兒及學齡兒童,提供動作評估、照顧者衛教、利用遊戲進行動作訓練、肌力訓練、姿勢平衡訓練、動作協調訓練、輔具訓練及體適能促進等,以提升孩童日常生活參與的獨立性及安全性。服務的對象有具有粗大動作發展遲緩、腦性麻痺、斜頸、動作協調障礙、染色體異常及罕見疾病等孩童。我們會根據小朋友的狀況提供一對一個別化或是團體治療,讓孩子練習將能力應用在家庭、學校及社區等自然環境中。

心肺物理治療

回選單

心肺物理治療提供心肺疾病患者由住院期到門診時期的介入,希望能由連續性的照護提升病患因疾病造成的運動耐力下降,及功能恢復並提升生活品質。我們有具備心肺疾病相關知識及急重症照護經驗超過5年的多位物理治療師,可以協助病患,照顧者及家人架構符合病患現況及安全有成效的復原計劃。

疾病種類涵蓋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心臟肺臟術前術後、呼吸器脫離等。我們強調早期的介入,由加護病房開始,銜接到病患轉到普通病房,並鼓勵及強烈建議病患在出院後回復健科門診安排運動測試及進行心肺耐力訓練,由物理治療師提供安全的監督,並且同步提供居家運動處方的建議。

一對一徒手治療

回選單

本院物理治療組提供一對一的徒手治療,治療師會針對患者不舒服或受傷的部位進行完整的評估找到確切的原因,再利用特殊的手法例如筋膜鬆動術、關節鬆動術、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NS)、一指刀手法以及脊椎調整等技術,可以精準的針對受傷或緊繃的軟組織進行處理,達到快速放鬆肌筋膜、增加關節動作角度、有效減少疼痛以及提升動作品質的成效。一對一徒手治療特別適合希望可以快速緩解疼痛,或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儀器治療後但療效遇到瓶頸的患者。

紅繩動作訓練

回選單


源自北歐挪威的「紅繩懸吊系統」,在研究和實證的支持下,結合治療、訓練及動作表現優化。透過紅繩特別的評估測試,了解個案動作時的模式與策略,再針對動作控制異常的弱連結進行訓練。藉由神經肌肉的刺激以恢復功能性的動作模式,由三大要素組合而成,包含閉鎖練運動、不穩定平面及3D面向的動作挑戰,以增進個案的協調、平衡與身體的覺察能力。

P6.jpg (105 KB)

下肢機器人訓練

回選單


本院復健醫學部所使用的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為「FREE Walk 自立行」,這是一款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Awards) 與台灣優質輔具評選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可穿戴於各種體型的病患。外骨骼機器人可提供準確步行動作以及高度重複性的行走訓練,適用於脊髓損傷,中風,腦外傷,下肢無力者。可協助使用者學習獨力站立、起立坐下、踏步、跨步、步行等動作。透過一對一的課程,強化動作誘發,活化已受損大腦皮質神經,促進動作控制與肌力增進,讓病人逐漸恢復行走的能力。

P7.jpg (80 KB)

震波治療

回選單

震波治療除了最常見的腎結石震波碎石之外,在軟組織損傷方面也是有顯著的療效,包括:肩膀肌腱發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髕骨肌腱炎以及阿基里斯腱發炎等等,是屬於非侵入性的高能量治療;一個震波療程約三至四次,每週一次,15分鐘的療程擊發出2000次震波;治療後的短暫疼痛可以冰敷緩解。震波屬於自費療程,若有疑問歡迎和醫師討論。

繼續了解更多國家品質標章

回標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