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ration
整形外科

整形外科

查看介紹內容和所屬醫療陣容、診療時間表等訊息。

查看所有科別

醫療衛教

醫療衛教

Aug 30, 2024

如何照顧壓瘡

何謂壓瘡

壓瘡又稱褥瘡,由於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缺血性壞死,嚴重會造成潰瘍,傷害更深層的組織。

危險因子

引起壓瘡的危險因素很多,最主要為壓力與剪力。

(一)、壓力:當皮膚受到壓力時,血液回流受到阻塞,組織便開始形成水腫及缺血現象,如不及時變換位置或設法減少壓力,不可逆的壞死便會發生,於是形成壓瘡。

(二)、剪力:是指皮膚表面呈平行反方向的作用力,會導致皮膚有平面滑動的情形。例如,平躺的臥床病人,在床頭慢慢抬高時,便同時在薦骨處產生移動的剪力,對局部皮膚的傷害即大為增加。

(三)、濕度:局部皮膚濕度過高,例如大小便失禁、大量出汗,容易導致壓瘡產生,有報告顯示,大小便失禁病患產生壓瘡的比率,比正常人多15.5-39.7%

(四)、溫度:局部皮膚的體溫升高,會增加局部的新陳代謝。皮膚對溫度非常敏感,增加2-3°C便有可能會改變局部的代謝,因而產生皮膚缺損。

壓瘡的分級

1989年美國國家壓瘡顧問團提出的四級分法。

  • 第一級(Grade I):侵犯表皮層,局部血液供應不足組織缺氧,造成充血現象,皮膚呈現紅斑,壓力解除後可以恢復。
  • 第二級(Grade II):侵犯上皮及真皮層,會呈現水泡、擦傷或表淺傷口等。
  • 第三級(Grade III):全層皮膚損毀且深及皮下脂肪組織,但未穿透其下肌膜層,表徵為有潰瘍現象。
  • 第四級(Grade IV):全層皮膚損毀且擴及深肌膜層,侵犯到肌肉骨骼或關節,呈現黑色,壞死組織脫落後將形成深度潰瘍,會進一步侵犯關節、骨組織,而造成骨膜炎、骨髓炎。

一般治療原則

3*

(一)解除壓力:

  1. 翻身:每二小時必須翻身一次,使身體背面與床褥成30度角的姿勢,維持血液循環。
  2. 減壓裝置:使用氣墊床,減低組織表面壓力,預防壓瘡發生。另外,甜甜圈樣的褥墊不宜列為減壓裝置,褥墊中空區易造成血流灌注減少,導致缺血,更易產生壓瘡。

(二)、傷口環境

壓瘡傷口以適量的生理食鹽水沖洗,能遲緩細菌生長,適度的潮濕能有利於傷口癒合。予以傷口適度的潮濕環境,適合肉芽組織及上皮生長,有利於傷口癒合,反之乾燥會抑制傷口癒合,所以烤燈及其他乾燥型的裝置,都不應該被用來治療壓瘡。選擇適當的敷料包紮傷口,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和預防傷口二次傷害,

合宜敷料選擇:

  1. 藻膠(alginates)適用於大量滲透液之深部傷口

  2. 水性膠質體(hydrocolloids) 適用於表淺之壓瘡。

  3. 泡棉膠(foams) 適用於有滲透液之壓瘡。

  4. 水凍膠(hydrogels) 適用於乾燥或有壞死組織之壓瘡。

(三)、外科手術治療:手術前評估與準備包括

  1. 內科問題是否穩定
  2. 評估營養是否足夠
  3. 感染控制
  4. 血色素10 gm/dL以上、血清白蛋白3 gm/dL以上。

外科手術治療

  1. 清創術及死骨切除術-將局部壞死、潰爛組織清除乾淨。
  2. 骨切除術-把壓瘡上凸起的骨頭切開移除,以減少局部壓力點,以免手術後的傷口再度壓迫、潰爛。
  3. 傷口閉合-主要為局部傷口縫合及皮瓣手術。但若病患術後仍然不注重翻身減壓,最後仍可能是無法根治或復發。

手術後照顧

手術的部位宜休養六週左右,這段期間內要避免壓力,六週過後便可開始被動式地運動肢體,運動程度以不讓開刀處溫度升高為原則。

  1. 手術後的前三天,給予低渣飲食,以減少排便次數。
  2. 術後傷口可以使用束腹包紮,翻身時不易滑脫。
  3. 術後臥床姿勢,以不壓迫皮瓣手術部位為原則,仍然須二小時翻身一次。
  4. 適當的營養及水分。
  5. 使用減壓裝置的床具。
  6. 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7. 皮瓣的壓力訓練。
  8. 密閉式引流管之拔除時機,依所引流之滲出液之多寡而定 ,平均每天少於10-l5cc時即可拔除,通常放置約714天不等。

壓瘡的預防

和所有疾病一樣,壓瘡也是預防重於治療。據統計,百分之七十的壓瘡發生在患者受傷躺下或住院後兩週內,因此一旦脊椎損傷無法行動,便要警惕這一問題。預防壓瘡有三大要點:皮膚照顧、分散壓力與按時翻身。

  1. 皮膚照顧:保持局部皮膚的乾燥、清潔衛生、大小便的整理。床上不要有粗糙或顆粒狀的東西,以免傷及皮膚。可以使用潤膚油或爽身粉,室內有清潔流通的空氣,也有助於皮膚的乾燥。
  2. 分散壓力:肢體僵硬或痙攣,易使壓力集中在某部位,可用藥物或外科手術來幫助解決。家屬最好能經常運動患者的肢體,按摩其肌膚,減少僵硬或攣縮。
  3. 按時翻身:勤於翻身是預防壓瘡最有效的方法。在床上最少每二小時翻身一次,若坐在椅子上,應每30分鐘將臀部抬起15秒,以減少局部的壓力。也有一些裝置可用來幫助翻身,例如翻轉架、電動迴轉床、波浪墊或交替移轉床等等,但有呼吸問題或脊椎損傷尚未穩定的病患,要特別小心翻身。
  4. 復健:利用啞鈴或寶特瓶水作手臂運動,使上臂肌肉力量增加。

繼續了解更多醫療衛教資訊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