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腎結石!六大關鍵飲食預防法,守護腎臟健康
撰文 腎臟內科/吳岳霖醫師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的腎結石盛行率約為8%至10%之間。這意味著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會受到腎結石的影響。
腎結石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鈣結石: 約70%至80%的腎結石屬於鈣結石,通常由鈣與草酸組成。草酸既可由肝臟產生,也可從飲食中攝取,如菠菜等含草酸較高的蔬菜。高劑量的維生素C補充、胃腸手術以及某些代謝性疾病,都可能使尿液中草酸濃度增加。此外,鈣磷酸鹽結石較常見於患有腎小管性酸中毒等代謝疾病的人群,部分治療偏頭痛和高血壓的藥物也可能引起此類結石。
二、尿酸結石: 高蛋白飲食或痛風患者容易形成尿酸結石,部分遺傳因素亦可能提高發生率。
三、鹿角結石:(Struvite stones) 此類結石通常由尿道感染後形成,增長速度快且易達到較大尺寸,有時可能在症狀不明顯的情況下迅速發展。
四、胱氨酸結石: 這類結石較為罕見,通常與一種遺傳性疾病—胱氨酸尿症有關,該病使腎臟過度排出某種胺基酸,從而導致結石形成。
對於已經形成腎結石的人群來說,預防再次發生至關重要。事實上,如果不採取措施,約有50%的患者在十年內會再次形成腎結石。
六大關鍵飲食:
(1)每天喝足夠的水—保持水分充足,能稀釋尿中礦物質,避免結晶生成。建議隨身攜帶水瓶,養成隨時補充水分的習慣。
(2)多吃蔬菜水果—草酸雖可能促成結石,但避免攝取草酸並非預防的唯一方法。菠菜、莧菜、空心菜、花生、紅豆、黑芝麻等含草酸較多,仍可適量食用。坊間傳言「菠菜配豆腐會導致腎結石」,其實是錯誤的迷思。草酸和鈣在腸道結合後,會隨糞便排出,不會進入腎臟形成結石。因此,菠菜和豆腐可以一起吃,不用過度擔心。
(3)少吃紅肉,選擇白肉或植物性蛋白—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吃太多,會增加尿酸和鈣質排出,提升腎結石風險。可以改吃魚肉、雞肉,或以豆腐、黃豆製品等植物性蛋白代替。
(4)減少鹽分攝取—過多的鹽分會促使鈣質排出,增加腎結石風險。每天鹽分攝取量應少於2,300毫克,避免加工食品、醃製品和高鈉調味料,如泡麵、臘肉、醬油等。
(5)適量攝取鈣質—鈣質攝取不足反而會促使草酸在腸道吸收後,進入腎臟形成結石。因此,建議從天然食物攝取鈣質,如豆腐、乳製品、小魚乾等。不建議隨意補充鈣片,若有需要應諮詢醫師。
(6)多吃柑橘類水果—柑橘類水果富含檸檬酸,可幫助減少腎結石形成。日常可用檸檬水取代手搖飲料,或在料理中多使用檸檬調味。
總結來說,腎結石雖然常見,但透過飲食調整、適量水分攝取、注意泌尿道健康,以及必要時輔助藥物治療,能大大降低再次發生的風險,不僅有助於改善腎臟健康,更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