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細胞免疫療法
撰文 血液腫瘤科/職業醫學科/ 廖子堯 醫師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醫學中,癌症的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其中,細胞免疫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逐漸受到關注,此法經由施打特定種類之人類細胞,如免疫細胞或幹細胞,來執行癌症治療或再生醫學等方面的療程。目前台灣醫療體系內,細胞免疫療法以癌症治療為主,較常見的技術為「自體免疫細胞擴增治療」。目前可於本院執行的細胞免疫療法,主要為自體免疫細胞擴增治療中的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療法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
自體免疫細胞擴增治療
自西元2000年左右,日本數間生物技術公司發展出自體免疫細胞擴增治療的技術。隨著技術的引進及開發,台灣亦有不少病患自費接受此類治療,療程大約每2-3週一次,須接受4~6次的輸注。據統計約20% ~ 30%的病患可看到療效,但較難達到完全痊癒。在台灣,對於實體腫瘤癌症,自體免疫細胞擴增治療多做為主要抗癌治療方式外的輔助治療。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治療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
本院經評估醫療之可近性及相關適應症,已向衛生福利部核備於數種實體腫瘤癌症病患採取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治療,病患可與醫師討論接受此細胞治療的可能性。
什麼是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是數種免疫細胞的總稱,主要由T淋巴球、自然殺手T細胞(nature killer T-cell)和自然殺手細胞(nature killer cell)組成,以下簡稱CIK細胞。這些細胞具快速生長、抗腫瘤活性及活化其他免疫細胞的能力,使它們學理上具備攻擊各種類型腫瘤細胞的能力。
適應症與排除條件
CIK細胞療法主要適用於實體腫瘤癌症患者,對於經標準治療無效的患者,此療法可能提供新的治療機會。若病患為急性感染者、嚴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或傳染性疾病攜帶者,應暫緩執行。
治療流程
完整的CIK細胞治療療程通常包括初步評估、血液採集、細胞培養、回輸治療及療效評估等步驟。
臨床數據與治療效果
根據西元2016年發表於《Clinical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於接受CIK細胞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後,其存活期中位數達36個月,顯著高於對照組的16個月,且患者預後良好,產生之不良反應較輕 (Hua et al., 2016)。
2020年的《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期刊中,Schmidt‐Wolf學者彙整近十年CIK療法的臨床試驗,發現CIK療法能顯著提高T細胞活性,改善免疫微環境,並降低腫瘤復發率 (Schmidt‐Wolf et al., 2020)。
副作用與安全性
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度發熱、疲倦、噁心及肌肉痠痛等症狀,且多數於短時間內自行緩解。
未來展望
CIK細胞及其他細胞療法有望續與其他治療方式結合,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免疫節點抑制劑治療及單株抗體治療等,作為抗癌治療的一環。若您希望對細胞免疫療法有進一步的認識,請洽詢本院癌症專科醫師,安排相關諮詢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