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發生與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
撰文 癌症中心/邱宗傑 主任
前言
爾來胃癌在國內雖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目前國健署在癌症防治計畫內已補助有乳癌、肺癌、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的篩檢工作,有鑑於胃癌對國人健康生命的威脅,國健署于民國113年在全台9縣市試辦胃癌篩檢計畫,發現多例癌前病變個案,因此,更在今年將胃癌篩檢試辦計畫擴大納入全台17個縣市,也預計自民國115年開始正式納入國人癌症公費篩檢行列。胃癌篩檢將繼國人五癌公費篩檢之後,成為公費第六癌的篩檢項目。
二、胃癌發生的原因及防治
胃癌的成因複雜,研究發現9成的胃癌病人曾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圖一),飲食中,如過鹹、醃漬食物和飲食衛生,抽菸、過度飲酒、遺傳因素和慢性胃部疾病等,都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其中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則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究也指出若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將可降低50%的胃癌風險。另外,吸菸者也比無抽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出2.52倍,而長期食用過鹹且醃漬的食物者,也會因亞硝基化合物而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因此在防治方面,除了基因遺傳無法改變外,其他個人習慣,如:抽菸、喝酒以及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飲水和食品,不攝取過鹹、醃漬食品外,更要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防治。
三、哪些人應優先進行胃癌篩檢?
文獻發現一等親若有胃癌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整體風險是沒有胃癌家族史的2.35倍,國人的男性胃癌發生率是女性的2倍。目前建議50歲以上民眾,一等親有胃癌病史者,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地區的民眾,都應是為篩檢的對象。胃癌的篩檢,主要是以篩檢幽門螺旋桿菌為主。篩檢幽門螺旋桿菌非侵入性的方法,包括:1碳 13 尿素吹氣法:是目前準確度較高的檢測方法,但檢測前應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兩週以上,抗生素或鉍劑4週以上;2糞便抗原檢測:可了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狀態和除菌後的效果;3抽血檢測:可檢測出曾經或持續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無法區分是否為帶菌或曾經感染過的抗體,因此若抽血陽性者,建議再以碳 13 尿素吹氣法或糞便抗原檢測作確認,若為陽性,即可給予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目前國健署規範年齡介於45-79歲的國人,可終生一次公費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篩檢資格與大腸癌相同。
四、結語
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關係密切,民眾若有上消化道不適或屬於胃癌高風險族群者,可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內視鏡檢若有不正常時,可進行切片、尿素酶的快速測試,甚或幽門螺旋桿菌培養。民眾若無臨床症狀者,則可選用碳 13 尿素吹氣檢測或糞便抗原檢測。目前的公費篩檢則為抽血進行血清抗體檢測,若有異常者,可再進行下一步的檢查安排(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