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卵圓孔?很嚴重嗎?會不會自己好?
撰文 兒科部/ 黃斯煒 醫師
開放性卵圓孔?很嚴重嗎?會不會自己好?
現在篩檢式的新生兒心臟超音波越來越普及,孩子做完心臟超音波之後,爸爸媽媽常常聽到心臟科醫師說:「孩子有「開放性軟圓孔」,需要追蹤,不過大部分都會自己關閉,不需要太擔心。」開放性軟圓孔究竟是什麼呢?會對孩子成長有影響嗎?需要治療嗎?
什麼是卵圓孔?
心臟有四個房間,依方向區分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右心房中間有著心房中隔,將兩個心房分開。而卵圓孔則是在心房中膈上的一個小洞,可以想像成在左右心房牆壁上的一顆洞。
胎兒在媽媽體內時的循環系統和出生後有些不同。胎兒時期右心的血液是充氧血,這些充氧血必須通過「卵圓孔」才能到達左心,再能從左心到達腦部。因此,卵圓孔對於胎兒來說是必要且是正常的存在。
卵圓孔什麼時候後關閉呢?
孩子出生之後,因循環上的生理變化,會讓心房的血液流動方向變成由左心房流向右心房。這時在卵圓孔上的瓣膜就會貼上心房中隔,然後逐漸癒合。一般來說,約一半的孩子會在出生後3個月內關閉,而95%會在一歲內關閉。而剩下5%的卵圓孔若未關閉,未來自行關閉機會就比較低。
但孩子有「開放性卵圓孔」也不需太過緊張,過去研究發現,「健康的」成年人,約有四分之一也存在著開放性卵圓孔。這些人都是健康而且完全沒有症狀喔。
那如果卵圓孔持續未閉合,對孩子的身體會有影響嗎?
大多數未閉合的卵圓孔的大小不會太大,不會有過多左心房至右心房的分流。因此對於孩子的孩子生長發育大多不會有影響。
開放性卵圓孔會需要處理嗎?
目前在「成人」的研究發現,在偏頭痛和一些不明原因中風的病人中,有開放性卵圓孔的病人比例比較高一些,但還未證實開放性卵圓孔就是造成這些疾病的主因(因此稱做「不明原因」中風)。因此,目前對開放性卵圓孔治療的建議是,針對有不明原因中風的病人,如果發現有開放性卵圓孔,可以進行開放性卵圓孔的關閉術作為次級預防。
但是不是在孩童時期就要積極處理、何時要處理,這點目前就沒有定論。因此,還是會建議沒有症狀則定期追蹤,並和您的心臟科醫師討論何時要治療、需不需要治療。
開放性卵圓孔要怎麼治療呢?
要關閉卵圓孔,目前首選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關閉,關閉方式和心房中隔缺損關閉術方式相像。一般來說會進行局部或是全身麻醉,在鼠蹊部股靜脈的地方扎一針,然後將關閉器送到卵圓孔進行關閉的手術。整個過程大概1小時左右,鼠蹊部扎針的地方會有個3-5公分左右的小傷口。由心導管進行卵圓孔的關閉手術,住院天數大概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