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ration
放射腫瘤科

放射腫瘤科

查看介紹內容和所屬醫療陣容、診療時間表等訊息。

查看所有科別

特色醫療

特色醫療

醫療設備

本科醫療設備擁有四維動態影像導引全域弧旋刀(4DCBCT VMAT)、螺旋刀(TomoTherapy)、深層透熱治療(BSD-2000)、表淺透熱治療(BSD-500)。針對腫瘤的治療給予最新的治療科技技術,提供病患更多元化、更精準的醫療服務。 

一、四維動態影像導引全域弧旋刀(4DCBCT VMAT) 四維動態影像導引全域弧旋刀利用直線加速器順著病人做360度旋轉治療,並配有多葉式準直儀,能在同一平面方向的射束中設計不同的射束強度分段照野,做到強度最適化的要求,因而增進了控制腫瘤劑量分佈的能力,這便是所謂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此外,四維動態影像導引全域弧旋刀可使用最新一種極優化逆算式電腦治療計畫(蒙地卡羅運算法),設計出藉由改變治療期間射束的不同變化,隨時瞄準腫瘤部位給予強度調控劑量,這就是目前最新之動態弧形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Dynamic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 VMAT)。而在治療前的驗證方式,本機搭載新型4D cone beam CT (X-ray Volume Image, XVI),可以在放射治療之前進行3維影像導引,就是所謂的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Image-Guide Radiation Therapy, IGRT)除了能確認病人位置是否正確無誤之外,還能觀察病人腫瘤變化、位移,隨時更改治療計畫以提供最佳化及個人化的放射治療。此外,本院更引進東亞第一套4維影像導引系統,除了3維影像提供解剖位置外,還能依據時間的不同來追蹤病人呼吸所造成身體器官的位移,進一步分析後,再決定放射線治療標靶區移動的向量,能大大降低呼吸所造成不準確性。

linac.jpg (13.12 MB)Patient Set up of Active Breating Coordinator on Versa HD.JPG (5.33 MB)

二、螺旋刀(TomoTherapy) 影像導引斷層式螺旋刀是一種全新的放射治療武器。除了傳統直線加速器以高能量放射線照射腫瘤細胞的功能外,更融合了新一代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及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IGRT, image-guided radiotherapy),並採用螺旋式的劑量給予方式。在其特殊的斷層式螺旋治療方式下,當病患隨著治療床緩慢移動進入機器圓孔中央的同時,機器可以藉由高速旋轉 360 度的機頭將高能 X 光由許多不同的角度射入人體,治療範圍長達160公分。醫師透過三度空間人體之解剖影像,可準確定位腫瘤範圍,與危急組織或器官,以達到最佳之治療效果,並抑低副作用至最小的程度

tomo.png (110 KB)     tomo 適應症.png (79 KB)

三、深層透熱治療(BSD-2000)使用射頻能量,針對腫瘤癌細胞區域加溫,再配合化放療過程中,腫瘤區域被加熱至40度-43度,以干擾癌細胞對DNA的修補及複製,進而提升化放療效果。此治療系統僅聚焦在腫瘤區域,周圍正常組織細胞經自身血液循環,能維持正常體溫,故不會受到任何損傷。

熱治療原理.jpg (171 KB)BSD2000.jpg (2.67 MB)

四、表淺透熱治療(BSD-500)使用微波能量,針對表淺腫瘤細胞區域加溫,使腫瘤區域被加熱至40度~43度,改善血流通透性增加氧氣供應,以提升放療及化療的效果。進一步抑制癌細胞對DNA的修補及複製,導致癌細胞凋亡。

BSD500-相關科別.jpg (56 KB) BSD500-breast.jpg (53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