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專任主治醫師14位,其中具部定教師之師資9位(含教授5位、助理教授4位)
各細分科之心臟疾病都有完整的治療團隊,提供各種心臟疾病最專業的治療。
- 定期舉行跨團隊會議、提供最專業的意見及各種最新的疾病診療資訊。
- 依據實證醫學原則及參考各種醫療指引修訂本科心血管疾病診療指引。
- 慢性病整合照護(與內分泌科、腎臟科等相關科別建立整合照護模式)。
各細分科治療的優化(將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周邊血管介入治療、頸動脈介入治療、肺高壓、心律不整電燒治療、節律器置放治療等分為各個治療團隊)。
檢查設備包括有心電圖室、心音圖室、24小時心電圖室、運動心電圖室、心臟超音波室、心導管室等,備有新型設備 [血管內超音波
(IVUS)、3D光學斷層掃描儀(OCT)、心臟電氣生理立體標測導引系統(EnSite/NAVIX)、血管內鑽石旋磨術 (Rotational Atherectomy
System)等],除提臨床服務外亦提供教學實習用途。
血管內超音波影像系統(IVUS)及3D光學斷層掃描儀(OCT)

萬芳醫院目前可以利用的血管內影像系統包括血管內超音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或3D光學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可以直接從血管內直接觀察病灶。一般的心導管攝影檢查可把血管病灶放大3-5倍,血管內超音波(IVUS)放大10-15倍,光學斷層掃描則可以放大100-150倍至微米級。不管是「血管內超音波(IVUS)」或是「3D光學斷層掃描儀(OCT)」,都已經有臨床研究實證,藉由血管內影像的輔助讓醫師看得更清楚,就可以達到更好的心導管介入治療效果。
光學同調電腦斷層掃描儀,是從血管內部透過生物組織光學散射的原理進行掃描,藉此獲得高解析度的血管內部3D影像,3D光學斷層掃描儀(OCT)對於病灶型態的評估比血管內超音波(IVUS)更為清楚。例如OCT可以清楚鑑別血栓和不穩定斑塊,有助於支架的置放;對於嚴重鈣化的血管,因超音波無法穿透鈣化,OCT可以完整評估鈣化斑塊在血管內分佈的厚度及深度;如果是之前置放的支架發生再狹窄的病變,則可以利用OCT來分析新生動脈粥硬化,進一步瞭解再狹窄的原因;甚至完成介入治療後,也可以藉由OCT評估支架的位置及大小是否適當。這些詳細的血管內影像資訊,都可以幫助醫師在手術時選擇最適當的器材,做出最完美的處置,藉由影像整合系統的輔助,對於一些複雜性病灶,更能順利解決病人的症狀,讓民眾的心血管照護品質更加完善。
血管內鑽石旋磨術(Rotational Atherectomy System)

冠狀動脈鑽石旋磨術是處理血管嚴重鈣化一大利器,利用鑲嵌了許多小碎鑽的旋磨頭,運轉時一分鐘轉速可高達18-20萬轉次,藉由高速研磨將原本堅硬如石頭的鈣化班塊研磨成比紅血球還小的碎塊,而後被排出或吸收。以往由於心導管技術的限制,即使其血管阻塞情形並未達到開刀的標準,若其鈣化病變屬利用氣球擴張仍然無法完全撐開的病變,病患只能選擇開心手術一途。現在可利用鑽石旋磨鑽頭的方式,將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鈣化狹窄的病灶打開,讓心臟病患者有機會可免除外科繞道手術。針對這類有血管嚴重鈣化的患者,使用「冠狀動脈鑽石研磨鑽頭」,有很高的機會可以順利打通血管,當血管打通後,接著再用氣球撐開後放入支架,大大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

主動脈瓣膜狹窄為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心血管疾病,主動脈瓣膜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鈣化使其硬化,將導致瓣膜開合能力下降,影響血液循環,目前對主動脈瓣狹窄最有效的治療是以外科方式將主動脈瓣置換。傳統的開刀方式必須鋸開胸骨,且手術時間長,常常許多老年病人不願意、或開刀醫師覺得病人年紀大風險高不適合開刀,最後許多病人只能在承受著心絞痛、心衰竭的種種不適中渡過餘生。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就是經由導管方式將瓣膜支架置入主動脈瓣部位,將原先有病變的瓣膜向外撐開,讓植入的瓣膜取代原有瓣膜而恢復正常運作。這樣的手術方式傷口小、病人術後恢復快,愈來愈多病人接受TAVI治療,特別造福許多原本因為風險過高而無法接受傳統開刀治療的病人。
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術(MitraClip)

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術是一項新發展的技術,主要是利用心導管的方式遞送二 尖瓣膜夾來夾合閉鎖不全的二尖瓣,以改善二尖瓣逆流造成的心臟衰竭症狀以 及預後。而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術,它屬微創修補治療,無須像傳統手術一樣開胸,不需心臟停跳,術後可以立即拔管,隔日甚至當日即可下床活動,在高齡及高手術風險的病患,是一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